聯系人:邵經理
聯系電話:0512-65954589
聯系號碼:19941958589 13861508589
公司郵箱:399153207@qq.com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蘇州太湖新城商務廣場4棟321
蘇州震浩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做高性價比的優質環保產品 |
咨詢熱線:
0512-65954589
聯系人:邵經理
聯系電話:0512-65954589
聯系號碼:19941958589 13861508589
公司郵箱:399153207@qq.com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蘇州太湖新城商務廣場4棟321
在去年生態文明年度考核中,光明區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評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考核優秀單位,從全市后列躍升至前列,各項生態要素指標持續向好。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光明區PM2.5累計濃度為22.6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位列全市第一;基本實現分流制排水管網和全域黑臭水體整治全覆蓋,茅洲河光明段干流水質穩定為Ⅴ類,近80%的小微水體實現消除黑臭整治。同時,光明區前三季度GDP實現增長8.1%,增速在全市各區中位列第一。
光明區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突破性進展?記者近日深入采訪,探究光明區基層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模式。
制度設計先行,全面指導轄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工作
光明區生態資源豐富,為深圳市唯一聚齊“山、水、林、田、湖、濕地”全要素的區。為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今年以來,光明區結合生態環境系統機構改革,從理清環境監管職責、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創新環境監管模式、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環保責任督導和責任追究等角度,探索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共生共贏新路徑,在全市率先建立完備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體系并出臺系列文件。
光明區委常委、副區長劉德峰告訴記者,自區成立以來就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監管體制機制探索。目前,已出臺“1+1+N”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體系,包括1個“意見”、1個“清單”、5個配套辦法,即《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實施意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和環保技術服務網格化管理、生態環境領域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出租物業業主和管理人環保責任、環保主任制度、環保顧問制度、生態環境保護督導制度等實施細則,涵蓋從頂層設計到實施落地全過程。
同時,以“綠色、生態、科學、生命”設計理念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初步編制完成光明科學城發展規劃、空間規劃等總領性規劃;為充分銜接光明區各部門相關規劃,優化生態空間,光明區編制《深圳市光明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9-2030)》,構建光明區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生態制度與生態科技等“1+6”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通過《規劃》科學指導,為光明區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打下基礎。
去年,全省首個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組織的中期評估工作,在全國率先通過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驗收,高星級綠色建筑比例居全國前列。
完善組織體系,變“單兵突破”為整體推進
為規避職能部門“單打獨斗”、相關部門“各自為戰”的不利局面,光明區還推動建立多方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形成“條塊結合”的生態環境保護權責體系。目前,已成立“區—街道—社區”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形成工作合力。
在《光明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中明確列出了各單位的職責,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等生態環境保護履職情況納入年度領導班子考核評價和部門績效評估范圍,加大考核權重,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建立協同一致、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共管共治的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體系。
今年以來,各街道、各部門積極履行屬地和行業生態環境保護職責。例如,“攔退引”方面,產業空間管控辦法已出臺,利用光明招商網信息化供需對接平臺,成功搭建園區、企業、職能部門和管理員之間溝通互動平臺。至10月中旬,該平臺已錄入園區總數583個、企業3264家、廠房1980棟,實現園區企業的騰籠換鳥、產業轉型升級。
水污染防治方面,光明區推出“一意見兩延伸七行動”,即水污染治理責任追究意見,水環境治理從工程向管理延伸、各級河長從巡河道向巡流域延伸,由水務、城管、交通、市場監督、生態環境、查違、住建7個牽頭單位組織開展規范排水行為、環境衛生及面源、“利劍三號”生態環境執法、黑臭水體拆違、在建工地等七大方面整治專項行動。
“散亂污”整治方面,實施“交底”工程,將全區約1.2萬家企業底數和“散亂污”企業底數分別移交街道、社區,落實屬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各街道以“散亂污”企業清單為導向,加強轄區“散亂污”企業監管、形成防治工作合力,有效防止“散亂污”回潮。
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構建生態環境服務管理長效機制
如何在嚴格監管和服務企業之間形成一個平衡,光明區在這次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制機制改革中,把優化營商環境納入重要考慮范疇,出臺并落實生態環境領域優化營商環境制度及環保顧問制度,把強化服務、源頭疏導、嚴格監管三者有機統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據了解,光明區首創實施環保顧問制度,聘請環保顧問為企業、個人提供無償環保咨詢,可以通過辦事廳駐點、電話、微信咨詢服務,今年5月起,增加“下街道,進企業”服務模式,為個人、企業、工業園提供一對一環保咨詢服務。
在企業層面,建立健全“環保主任”制度規范,強化污染排放單位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的落實,擴大企業環保主任制度覆蓋面,全面壓實企業自我監測、自我驗收、自我建檔、自我公開的主體責任,推進企業自查自糾和主動報告。在社會層面,落實出租物業業主和管理人的環保責任。在監管方面,光明區建立“發現—整治—執法”環保網格體系,促進環境監管力量和效能大幅提升。對工業企業全面摸排,實行一企一檔,建立“紅、黃、綠”分類巡管機制。通過網格化管理和分類巡管,精準打擊違法企業。今年立案120多宗,人均立案數位列全市第一。
與此同時,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督導制度與責任追究制度,通過約談、專業督導等方式,加強對全區范圍內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主體的履責情況進行監督和指導。
劉德峰說,基層治理必須“面對現實”:高效的組織體系、人財物的傾斜保障和分階段的實施策略,以及符合實際的技術路線,污染防治攻堅戰才能落到實處。比如光明區針對水環境達標時間緊迫問題,采取了“互聯互通、分散調蓄、三水分離”的技術路線,一手抓源頭雨污分流、“散亂污”整治,一手抓末端初雨截流兜底和調蓄處理,快速推進光明區全水域水質的全季達標進程。
下一步,光明區將深化環保科技研究,向科技要生產力,推動光明區向智慧環保方向前行。建設“智慧生態環境”信息化平臺,解決人手和能力不足問題,構建完善環境問題的發現網、整治網和執法網,進一步提高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